微眾銀行: 首創自主可控技術的銀行分布式架構
隨著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安全問題也日益嚴峻。各國政府和企業重新審視信息安全策略并紛紛采取行動。銀行事關千家萬戶財產安全,不僅銀行企業關心,監管者也不敢大意。監管者曾發布意見,鼓勵通過自主可控,減少對個別壟斷廠商的依賴。立足于改革最前沿、基于互聯網技術而生的前海微眾銀行,肩負起自主掌控信息安全的歷史重任。微眾銀行大膽創新,建立了全國首個完全基于自主可控技術的銀行分布式架構。
為什么是微眾銀行?
銀行信息技術自主可控是銀行信息化建設未來發展的方向。然而,由于傳統架構和海量賬戶遷移風險,尤其是存量系統和歷史數據的壓力,自主可控技術的實踐在中國銀行業的推廣相對緩慢。
“但是,這一步必須走!”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表示,作為金融業新兵,微眾銀行是一張白紙,對壟斷廠商架構依賴度低,更容易脫離其架構。“這是百年難遇的機會。”
微眾銀行基于騰訊科技,首創自主可控技術的銀行分布式架構。分布式架構可按需擴容,快速響應業務變化,大幅降低IT成本。可實現灰度發布,分布發布新業務,降低發布風險和升級成本。可支持大并發訪問,保障用戶體驗。還可實現7×24小時運行。
目前,微眾銀行有“分布式架構”、“數據管理系統及業務處理方法”和“消息處理方法和裝置” 三項發明專利。微眾銀行為擺脫傳統壟斷廠商技術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積累了重要的經驗。技術發展驅動合作,微眾銀行助力中小銀行破題互聯網金融業務。
目前,很多同業對微眾銀行表現了濃厚的興趣,希望在技術方面建立合作。
運營成本有望達到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馬智濤介紹,傳統銀行IT運營成本為每個賬戶約20-100元/年。而微眾銀行建立的全國首個完全基于自主可控技術的銀行分布式架構,打破了國外廠商技術和產品的壟斷,不僅為互聯網銀行業務提供更高的性能、擴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還可快速實現處理能力的橫向擴展和縱向擴展。從而減少銀行企業技術更新、大規模更換設備的成本,有效降低IT整體運營成本。
馬智濤認為,微眾銀行目標年化每賬戶IT運營成本有望達到行業平均水平的10% ,甚至更低。“這將有力支撐微眾銀行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
安全如何管控?
安全是每個銀行客戶關心的問題,對此,微眾銀行下足夠的功夫。馬智濤介紹,微眾銀行在國內首個完全采用分布式銀行架構,徹底擺脫了國外服務商對銀行硬件資源的壟斷和控制。自主可控的技術則提供了一個透明的架構體系,實現更高水平的信息安全防護。
微眾銀行在國內遵循“兩地三中心”的部署原則,包含深圳兩個生產數據中心及上海一個數據級異地容災中心,兩個同城中心同時運作,是滿足業務高可用性要求的基礎。
隨著業務的發展,銀行系統需要經常升級擴容,這涉及數據遷移,操作風險高,容易導致服務中斷。并且擴容周期長,成本投入不菲。微眾銀行在國內首個完全采用分布式銀行架構,大大降低了架構擴展的成本和風險。
交行前海分行:首開中資企業離岸賬戶及結算業務
2015年8月,交通銀行深圳前海分行(下稱交行前海分行)離岸業務中心正式成立,率先落實先行先試政策,成為首家前海離岸業務機構。并率先成功為中資企業開立了離岸賬戶,在批準的額度內允許出口外匯留存離岸賬戶內并提供結算服務。截至2016年8月,交行前海分行離岸結算量超過1億美元。
發達的離岸金融是全球各大貿易區的重要特征之一。前海毗鄰港澳,簡化企業收付匯環節,增加資金使用效率是入駐前海企業的普遍需求。前海某中資企業是交行前海分行的客戶,由兩家上市公司成立,為原材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提供專業供應鏈服務。交行前海分行調研發現,該企業對賬戶結算效率要求較高,對匯率較為敏感,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訴求。在符合國家外匯管理政策的情況下,交行前海分行提出了滿足企業需求的方案。
2015年12月,經監管部門批準并獲得相應的額度后,交行前海分行離岸業務分中心成功為該企業開立前海首家中資企業離岸賬戶,并將該公司200多萬美元的出口收匯款項順利匯入該離岸賬戶,完成賬戶信息報送。從而,前海成功實現中資企業首筆離岸結算業務。
中資企業離岸賬戶及結算業務的開啟,滿足了企業境外資金收付,簡化了進出口收付環節,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有利于匯率風險管理。對于進出口核銷良好的大型出口企業,中資企業離岸賬戶能為其提供高效便捷的境外資金結算,推動中資企業走出去。同時,實現離岸服務內涵的延伸,擴大了銀行離岸服務客戶群體,有利于促進商業銀行離岸業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