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新中心,前海有何底氣?
經過五年多的開發開放,前海以新的“深圳速度”,迅速在一片灘涂上建起新城,充分彰顯了“前海氣魄”,并即將從產業集聚型向城市功能型轉變、從自貿新城建設轉而進入城市新中心建設,以滿足未來企業和人才的大規模入駐。前海打造城市新中心的底氣何在?前海何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核心區域之一?
關鍵詞 新城建設
“工匠精神”打造一流世界灣區名城
2017年,前海堅持以“工匠精神”深入推進新城建設,在建設模式上大膽創新,在建設品質上精雕細琢,在建設工藝上積極探索,推動前海開發建設品質內涵提升,打造一流世界灣區名城。
比如,前海深港創新中心項目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采用立體模塊化建造方式建設的辦公類建筑,創新性的采用EPC模式對設計、采購和施工的一體化管理,實現了傳統建筑工藝由現場施工向工廠加工、農民工向產業工人的轉變,有利降低建造成本、加快建造速度、提升建造品質,不僅加速“建筑工業4.0”裝配式模塊化建筑的實踐落地,也成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典范。
再如,為勾勒“正義天平”獨特輪廓,前海法治大廈由上下兩個互呈90度長方體堆疊組成,其上部的體塊東西兩側均大尺度出挑于基座之外。項目創新應用橋梁建造方式,在國內首次運用核心筒受力加外框架的帶斜拉桿鋼框架結構體系,讓較為復雜的空間構想變為現實。
提質的同時,建設速度也并未松懈,自貿新城大會戰依舊如火如荼。2017年前海分兩批集中開工11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達325億元,同步推進在建項目82個,嘉里、華潤等8個重大項目實現封頂,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累計實現121棟建筑主體結構封頂,建成并交付使用97棟178萬平方米。“外聯內暢”交通格局初具規模,累計通車21條道路、里程24公里,對外出入口增加至10個,8縱3橫格局形成。
此外,前海還將環境與綠化雙提升作為“一號工程”,對包括城市公園、景觀廊道、城市開放空間、市政道路綠化在內的130公頃區域進行優化提升,占前海總面積8%;以前灣一路和夢海大道為骨架的“十字形”市政道路景觀廊道基本形成,新增80萬平方米覆綠;信利康大廈等項目具備外立面展示效果,嘉里前海、華潤前海等重大項目8棟塔樓建成封頂,前海自貿大廈亮燈,高低錯落、疏密相間的天際線已初具形象,新城面貌煥然一新。
關鍵詞 制度創新
319項制度創新打通重點領域瓶頸
探索實施“比特區還要特”的先行先試政策,是國家賦予前海的戰略定位,“制度創新”因而成為前海的核心使命,目的是營造一個符合國際慣例、對內外資的投資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商業環境。
為實現高效創新,前海聯動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力量,激發園區政府部門、法定機構、企業、協會及大學研究機構等各類主體創新動能,形成了大規模協同創新格局。“這種機制既打破各平臺壁壘,避免各部門單打獨斗,又讓制度創新更貼近市場需求導向,找準痛點,避免閉門造車。”在中山大學自貿綜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符正平看來,“這在全國是極少見的”。
從首創跨境繳稅、優化“外商投資”一口受理、啟動“證照分離”2.0版的投資便利化改革,到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2.0版上線、全國首次實現原產地智慧審簽、首創關檢自貿通的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從試點不良資產跨境轉讓、推動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試點、率先在國內重啟合格境內投資者境外投資試點業務的金融開放創新,到以“前海企業信用畫像”為基礎,搭建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及預警的事中事后監管機制……前海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在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監管、金融開放創新、法治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六大板塊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集成。
2017年全年新推出111項制度創新成果,關檢自貿通等42項重大制度創新在全國首創或領先;截至2017年底,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達319項,全國首創或領先131項,其中,全國復制推廣8項,全省推廣49項,全市推廣二批31項。“可以說,前海制度創新的效率在廣東省各自貿片區中是最高的。”符正平說。
這也在第三方評估和制度復制推廣中獲得印證。普華永道、德勤等第三方機構開展的“1+9”創新成果評估顯示,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各項改革任務高效完成,改革進程位于國內自貿區前列;中山大學評估結果也顯示,該片區制度創新總指數在全國自貿片區中排名第二。而在廣東省第三批復制推廣改革試點經驗中,12項為前海蛇口片區首創,占總量的60%。商務部、交通運輸部、工商總局等五部委發布的自貿區第三批共5項復制推廣經驗中,前海蛇口片區有1項是全國首創,其余有3項處于領先或率先地位。
關鍵詞 深港合作
港企增加值、納稅占比均逾兩成
前海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深港合作”,隨著前海開發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港人港企以各種方式加入其中。2017年,前海謀劃落實“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新定位,推進深港更加緊密合作,前海新時代國家戰略平臺功能進一步突顯,并被省港澳辦評定為優秀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示范基地。
香港商人洪為民是“香港十大杰出青年”,自2014年起便兼職“前海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他對前海三年多來的變化印象深刻:一是基礎建設變化很大,以前都沒什么建筑物,現在不少高樓建成,“天際線”也出來了;二是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雖然面積不大,但已形成品牌;三是前海法治創新令人驚訝,特別是前海法院允許適用香港法律裁判案件,極大提升了港人港企在前海投資創業的信心。
“我接手這個崗位時,前海的港企大約是300多家,現在是7000多家。前海夢工場也孵化了100多家港籍團隊。‘前海’這個品牌在香港的知曉率明顯提高。”洪為民說。
2017年,前海推動港人港企數據認證服務平臺上線,成為國內首個支持香港數字證書的電子政務應用,又啟動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項目,與香港設計總會、前海蛇口自貿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香港啟客集團共同簽署四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還相繼舉辦紫荊園開園、“海外院士前海行”、深港院士座談會、第四屆深港人才合作年等深港合作主題活動。
另一方面,前海大力支持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完善深港青年夢工場創業生態圈,推動前海YOU+青年創業社區開業,新增培育81家香港青年創業團隊,其中玖明智控團隊獲得1億元人民幣、2000萬美元兩筆融資。
據統計,2017年前海注冊港資企業增加值達486億元,占比23.9%;片區新增注冊港資企業2482家,新增注冊資本3140.32億元,納稅91.87億元,占比26.6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1.24億元,占比37.43%;實際利用港資43.30億美元,占比97.36%。截至2017年底,片區累計注冊港資企業7102家,注冊資本8705.42億元。
關鍵詞 一帶一路
36個沿線國家投資設立近300家企業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點,2017年,前海充分發揮自貿區、粵港澳深度合作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疊加優勢,使得全方位多層次開放的格局進一步形成。
其中,探索國際船舶登記制度改革,加快前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推動“中國深圳”和“中國前海”船籍港獲批設立,出臺《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國際船舶登記辦法》,推動航運中心建設和航運要素加速聚集。
開展高水平國際合作,不僅與英國金絲雀碼頭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打造“中英金融科技城”,還推動中科自貿產業園區合作,促進深圳與科威特在產能、金融、科技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啟動建設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對外投資審批管理、國別貿易投資指南、境外項目信息數據、主權信用評級、跨境投融資服務、境外法律稅收服務、快速通關服務、糾紛調解和快速維權服務等功能。
截至2017年底,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有36個國家在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投資設立262家企業,注冊資本121.20億元;前海企業則累計向“一帶一路”15個國家直接投資設立企業(機構)39家,中方協議投資額12.21億美元。
2月22日是春節長假后首個工作日,“特區中的特區”——深圳前海早已一派紅火繁忙景象,80多個工地同步在建,一座新城從曾經的灘涂上拔地而起。
2017年,前海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經濟增長“質”和“量”得到同步躍升,
前海自貿區注冊公司實現增加值2030.26億元,同比增長43.4%,提前3年實現國務院批復前海合作區總體方案時提出的“每平方公里產出百億元”規劃發展目標。
2018年是前海的“改革開放年”和“質量提升年”,前海擬推動由“管自身”向“管全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這“兩個轉型”,并發揮前海匯集的“山、海、林、城、島、港、灣”等多種資源優勢,從自貿新城建設向城市新中心建設轉變。
根據規劃,到2020年,前海入駐的總人口將達10萬人,不僅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核心區之一,還將初步呈現出世界獨一無二的灣區城市新中心形象。
世界級建設理念提升城市新中心規劃
中午12時,卓越前海項目地下2層至地下4層的前海區域集中供冷項目首個開工建設的冷站——二單元冷站正在運營。該冷站總建筑面積1.33萬平方米,采用冰蓄冷技術,供冷范圍覆蓋桂灣片區20余棟建筑,服務建筑面積可達213萬平方米。
“等于把原來普通的中央空調機房集中起來建設,每個用戶的建筑物里將不再設空調機房,解決了中央空調冷卻塔的熱島效應問題,非常綠色低碳。”前海能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建平說,前海深港合作區規劃建設10個冷站、90公里市政供冷管網,供冷覆蓋桂灣、前灣和媽灣3個片區,總供冷建筑面積達到1900萬平方米,服務建筑類型包括寫字樓、商業、酒店、地鐵樞紐站點等公共建筑,可實現全年365天、全天24小時不間斷供冷。
“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區域集中供冷系統。我們測算過,等前海區域集中供冷系統建成后,節能率可達12.3%左右,每年可節約1.3億度電,相當于減少使用約1.6萬噸標準煤,減少約12.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于5000畝森林的碳匯能力。”傅建平說。
傅建平口中所述的這一項目正是前海啟動城市新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深圳市委六屆七次全會賦予前海“城市新中心”的新定位和深圳市委、市政府對此作出的任務部署,前海今年將重點對前海城市新中心規劃進行優化提升,其中首當其沖的思路就是“精耕細作,精雕細琢”,體現強烈的質量意識、精品意識。
除了將世界級的建設理念融入規劃,還強調全面加強建筑設計的精細化管理,要求自2017年起新出讓的地塊要進行高水平國際招標或委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梁思成建筑獎得主、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主持建筑方案設計,確保高水平的建筑方案,把每一個單體都打造成為精品建筑。目前已有普利茲克獎得主倫佐·皮亞諾、理查德·羅杰斯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孟建民等主持的多個項目的建筑方案設計。
遠期規劃擬實現“一灣兩山四區四島”
前海城市新中心規劃的提升優化提出,將“一灣兩山四區四島”作為遠期規劃,并將發揮前海城市新中心所匯集的“山、海、林、城、島、港、灣”等多種資源優勢,實現市政設施完善、產業集聚、公共配套服務健全和綠色生態等要求。到2020年,前海入駐總人口達10萬人,其中工作人口7萬人,居住人口3萬人,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核心區之一,初步形成世界獨一無二的灣區城市新中心的核心形象。
優化的重點則包括“減體量、增綠色、平職住、強配套、暢交通”五個方面:
一是減體量。適當降低開發總量,以減少辦公類建筑規模為主,建筑總規模從2600萬—3000萬平方米降至2380萬平方米。同時增加布局博物館、劇院、科技館等大型公共設施。
二是增綠色。減少建設用地,規劃整合數個規模不等的公園綠地,增加公園綠地總面積約60公頃,規劃區綠化覆蓋率超45%,其中森林占綠地的60%。
三是平職住。增加居住和公寓建筑規模以及公共設施建筑規模,就業人口規模由65萬—75萬降為52萬,居住人口由15萬—22萬增加至23萬,職住比由4:1降低為2.3:1。
四是強配套。著力打造世界級灣區客廳,分段集中布局劇院、科技專題館、海洋博物館、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國際、區域級公共設施,引導布局國際商事法庭、知識產權法庭等區域性、中高端公共服務設施。
五是暢交通。進一步優化前海的交通組織,一方面要加快推動月亮灣大道快速化改造、媽灣跨海通道、新城立交等已規劃的對外聯系通道;另一方面,在更大范圍構建前海交通體系。
年內片區注冊企業增加值將達2500億元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前海的各項工作也重點圍繞‘改革開放再出發’展開,堅持‘一個主題’‘兩個轉型’‘三個聚焦’的工作思路,勇當深圳經濟特區率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的尖兵。其中,‘兩個轉型’就是在加強黨的領導上,由‘管自身’向‘管全域’轉型;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三個聚焦’則是聚焦前海、打造‘最濃縮最精華的核心引擎’;聚焦改革、進一步彰顯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聚焦質量、打造更具時代引領性的前海品牌。”深圳市政府黨組成員、前海管理局局長杜鵬表示。
2018年,前海將重點在八方面發力,一是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加快把前海打造成為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巨大優越性的新平臺新標桿;二是深入推進前海發展規劃高水平優化提升,加快建設深圳城市新中心;三是深入推進更緊密更務實的深港澳合作,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四是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加快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五是深入推進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示范區;六是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加快營造更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七是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建設,加快打造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典范之區”;八是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據統計,2017年,
前海注冊企業實現增加值2030.26億元,同比增長43.4%;注冊企業實現稅收收入344.98億元,同比增長28.2%;實際利用外資44.48億美元,同比增長16.9%,約占深圳全市的六成。
2018年,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注冊企業增加值擬達到2500億元,增長25%;稅收420億元,增長22%;固定資產投資462億元,增長7.2%;實際利用外資達到40億美元。其中前海深港合作區注冊企業增加值1950億元,增長30%;稅收355億元,增長28.7%;固定資產投資423億元,增長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