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片區累計注冊企業16.49萬家,開業運營6.68萬家,開業率達40.53%。片區全年新增注冊企業4.44萬家,新增注冊資本2.36萬億元;世界500強新增設立企業60家
“去年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注冊企業實現增加值2030.26億元,同比增長43.4%。今年希望這一增加值能突破2500億元。”2月6日,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暨前海深港合作區2018年度工作會議舉行,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田夫表示,前海今年要把握“一個主題”、推動“兩個轉型”、實現“三個聚焦”,勇擔“改革開放再出發”歷史使命,擦亮“特區中的特區”金字招牌。
在產業集聚上,前海自貿區全年新增注冊企業4.44萬家,新增注冊資本2.36萬億元;世界500強新增設立企業60家、總量達到323家,內地上市公司新增投資設立企業71家、總量達到625家,納稅千萬企業總數達到549家。截至2017年底,片區累計注冊企業16.49萬家,開業運營6.68萬家,開業率達40.53%。
港企的支柱作用也日益明顯。去年前海自貿區新注冊港資企業2482家,新增注冊資本3140.32億元。注冊港企全年實現增加值和納稅分別占片區約三成,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占片區接近四成,實際利用港資占實際利用外資的97%。截至去年底,片區累計注冊港資企業7102家,注冊資本8705.42億元。
提前3年實現每平方公里產出百億元
去年前海經濟增長保持強勁勢頭。最新數據顯示,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注冊企業實現增加值2030.26億元,同比增長43.4%;實現稅收收入344.98億元,同比增長28.2%;實際利用外資44.48億美元,同比增長16.9%。“前海合作區已于2017年提前3年實現每平方公里產出注冊企業增加值100億元的經濟發展目標。”深圳市政府黨組成員、前海管理局局長杜鵬說。
在多項反映實力的指標上,片區也全面飄紅。其中,制度創新上,前海已成為新一輪改革創新的引領區,走在全國自貿區制度創新的“第一方陣”。截至去年底,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319項,全國首創或領先131項,其中全國復制推廣8項、全省推廣49項、全市推廣31項。僅去年前海就新推出111項制度創新成果,關檢自貿通等42項重大制度創新在全國首創或領先。
“今年要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今年是前海的“城市質量提升年”和“改革開放年”。田夫強調,前海要推動“兩個轉型”,勇擔“改革開放再出發”歷史使命,擦亮“特區中的特區”金字招牌,走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最前列。“在加強黨的領導上,要由‘管自身’向‘管全域’轉型;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要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田夫還指出,前海要實現“三個聚焦”,即:聚焦前海,打造“最濃縮最精華的核心引擎”;聚焦改革,進一步彰顯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聚焦質量,打造更具時代引領性的前海品牌。
杜鵬表示,今年前海將抓創新、補短板、強質量、樹品牌,重點在八方面發力:一是深入推進黨的建設,加快把前海打造成為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巨大優越性的新平臺新標桿;二是深入推進更緊密更務實的深港澳合作,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三是深入推進自貿區改革開放,加快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四是深入推進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示范區;五是深入推進前海發展規劃高水平優化提升,加快建設深圳城市新中心;六是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加快營造更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七是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建設,加快打造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典范之區”;八是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以“工匠精神”推進 前海城市新中心建設
前海已累計實現175棟建筑主體結構封頂
作為國家戰略平臺,前海深港合作區疊加“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和城市新中心”定位。2017年,前海堅持以“工匠精神”深入推進新城建設,在建設模式上大膽創新,在建設品質上精雕細琢,在建設工藝上積極探索,推動前海開發建設品質內涵提升,打造一流世界灣區名城。
數據顯示,去年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0.8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8%,投資強度達15.28億元/平方公里,是深圳全市水平(2.58億元)的5.92倍。其中前海片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4.78億元,投資強度達25.65億元/平方公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29.3%。
全國率先創新建設模式,打造建筑精品
按照“城市新中心”新定位,前海高水平開展優化規劃,打造前海特色精品建筑。除了對新出讓的地塊要求進行高水平國際招標或委托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筑學專業)、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學專業)、梁思成建筑獎得主、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主持建筑方案設計,還創新建設模式,全面提升開發品質。
比如,前海深港創新中心項目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采用立體模塊化建造方式建設的辦公類建筑,創新性采用EPC模式對設計、采購和施工的一體化管理,實現了傳統建筑工藝由現場施工向工廠加工、農民工向產業工人的轉變,有利降低建造成本、加快建造速度、提升建造品質,不僅加速“建筑工業4.0”裝配式模塊化建筑的實踐落地,也成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典范。
再比如,為勾勒“正義天平”獨特輪廓,前海法治大廈由上下兩個互呈90度長方體堆疊組成,其上部的體塊東西兩側均大尺度出挑于基座之外。項目便創新應用橋梁建造方式,在國內首次運用核心筒受力加外框架的帶斜拉桿鋼框架結構體系,讓較為復雜的空間構想變為現實。
此外,前海規劃打造地上地下兩座城,地下空間規劃建設面積達660萬平米,貫穿地鐵線路共14條。但前海本身由填海而成,地質條件復雜,其中,前海交易廣場項目因已運營的地鐵1號線下穿通過,使得項目地下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復雜程度超乎想象,一度被稱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于是前海率先運用國家實驗室,采取“原位旁壓試驗及靜力觸探試驗”“盾構管片足尺試驗”和“三維精細有限元仿真分析”進行專項科研攻關,應用豎井法開挖、全回轉鉆機配合旋挖鉆施工等創新工藝,有效保障了既有運營地鐵隧道結構安全。
提速?? 175棟建筑主體結構封頂,新城面貌煥然一新
在提升建設品質的同時,自貿新城大會戰也在如火如荼地推進。去年前海分兩批集中開工11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達325億,同步推進在建項目82個,嘉里、華潤等8個重大項目實現封頂;軌道交通5、9號線主體結構全部完成,市政V、VI標正式開工建設,大批市政基礎配套設施順利推進,城市功能已逐步完善。
在推進環境品質方面,將環境與綠化雙提升作為前海“一號工程”,對包括城市公園、景觀廊道、城市開放空間、市政道路綠化在內的130公頃區域進行優化提升,占前??偯娣e8%;以前灣一路和夢海大道為骨架的“十字形”市政道路景觀廊道基本形成,新增80萬平方米覆綠等。
截至2017年底,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已累計實現175棟建筑主體結構封頂(含1.5級開發建筑45棟),其中建成并交付使用100棟190萬平方米(含1.5級開發建筑45棟15.5萬平方米);累計通車23條(段)道路,八橫二縱“外聯內暢”交通格局形成;以前灣一路和夢海大道為骨架的“中軸線”市政道路景觀廊道成型,高低錯落、疏密相間的天際線已初具形象,新城面貌煥然一新。
根據2018年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的總體目標,片區注冊企業增加值擬實現2500億元,增長25%;稅收420億元,增長22%;固定資產投資462億元,增長7.2%;實際利用外資達到40億美元。其中前海合作區注冊企業增加值1950億元,增長30%;稅收355億元,增長28.7%;固定資產投資423億元,增長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