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曾作為我國經濟特區的“試管”,引領了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前海,作為國家明確的特區中的特區,在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方面承擔著重要的國家使命。如今,深圳蛇口和前海雙雙納入廣東自貿區,再次被賦予了新一輪深化改革、對外開放、制度創新的戰略目標。
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前海蛇口自貿區該怎樣定位,如何繼續探索發展道路,以更高的視野謀劃推動創新?就有關問題,記者專訪了深圳大學自貿區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學中國質量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劉偉麗教授。劉偉麗認為,前海蛇口自貿區集合了“特區、前海合作區、自貿區、絲綢之路經濟帶、灣區”五重身份,深圳應充分利用自貿區的新優勢,繼續發揮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和改革創新的橋頭堡作用。
前海蛇口自貿區該如何定位?
劉偉麗:根據國務院關于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批復,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的范圍總共為28.2平方公里,其中前海區塊的范圍為15平方公里,蛇口工業區區塊的范圍為13.2平方公里。
前海和蛇口具有優越的政治優勢、區位優勢,改革開放優勢,地緣輻射優勢,創新優勢,法律優勢。其中,政治優勢體現在,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前海則是特區中的特區,前海服務業比上海更早開始承擔綜合配套改革的政治使命。
區位優勢體現在,前海和蛇口毗鄰香港,這一優勢將會輻射香港與內地的緊密合作,引領粵港現代服務業的創新合作,帶動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升級。
改革開放優勢體現在,前海作為特區中的特區,發揮服務業改革開放的先導作用,蛇口作為高端制造業和出口加工區,為高端制造業的改革開放提供試驗的場地,在前海和蛇口區域可以充分發揮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相互作用機制,蛇口工業區給前海服務業對外開放的發展提供輻射的平臺與空間,前海服務業可以支撐蛇口工業區的產業轉型和質量升級。
地緣輻射優勢體現在,深港進一步合作,將通過蛇口的傳遞效應,將自貿區的經驗首先復制到深圳其他海關監管區,然后擴大至珠三角地區。
創新優勢體現在,深圳是一個創新思想和創業者云集的地區,聚集了一批銳意進取、改革創新的人才,匯集了華為、中興、騰訊等產業創新最活躍的企業。
法律優勢體現在深圳經濟特區有立法權,前海可以充分利用經濟特區立法權,在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專業服務等領域率先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立法探索,營造國際標準的法律環境。
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的定位是在深港進一步融合的過程中,尋找中國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路徑,以開放促改革,找到適合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改革的新道路。
如何依托自貿區,促進深港產業的深度融合?
劉偉麗:深港前海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創立的使命之一就是加強深港合作,深圳自貿區成立的國家定位之一也是深港合作,為了促進粵港服務貿易自由化。因此,前海應不僅在跨境服務貿易領域進行制度創新,而且在制度、法律、人才等領域進一步深入合作。
2015年12月18日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在“商業存在”的方式下,首次采用了“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并按照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分類標準的160個部門進行分類,列明具體的限制性措施,在這些限制性措施之外對香港服務提供者實行國民待遇,CEPA最新協定的簽署將促使深圳自貿區出臺和制定具有國際標準的新管理理念和配套措施,具體包括,備案管理的商事制度創新、爭端解決機制的創新、政府辦事信息透明度的創新、國際標準的管理創新等。
依托深圳自貿區和前海合作區,利用最新CEPA談判成果,將會進一步推動香港產業的穩定和發展,進一步提升香港優勢產業的輻射和外溢效應,以前海現代服務業為孵化器,帶動蛇口高端制造業的創新升級,促進廣東及珠三角地區傳統制造業的產業升級。
深圳將如何進一步積極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
劉偉麗:伴隨著多哈回合談判陷入持續的困境,世界貿易組織構建的多邊貿易體系和國際經濟秩序遭受極大挑戰,中國面臨TPP、TTIP和BIT新貿易談判規則的挑戰,需要重新研究和制定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新規則和新標準。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由制造業向生產性服務業轉變的新常態。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轉變的全面開放格局。目前,中國正通過“一帶一路”戰略重新構建全面開放格局,解決轉方式調結構中的矛盾問題,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基石,服務貿易和對外投資將在絲綢之路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根據2013年深圳、中國和世界服務貿易數據顯示,深圳的服務貿易產業結構和部門結構正不斷進行結構轉型和調整,成為貿易整體結構優化的最主要推動力,計算機、保險、金融、資訊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貿易發展快速,競爭優勢不斷提升,深圳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占深圳GDP比重,由2008年的14.64%提升到2013年的32.99%。
經過多年發展,深圳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技術服務貿易、服務外包和軟件出口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數量和比例,尤其在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方面表現出極強的國際競爭力。
因此,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作為香港對外開放的重要支撐,必然要在貨物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領域的規則談判進行先行先試。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的監管,需要完善政府的職能轉變,界定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維持公平和公正的全球合作與競爭格局。
自貿區將如何找準發展路徑?
劉偉麗:首先是加強貨物貿易領域的非關稅措施研究。
目前我國貨物貿易領域的關稅幾乎為零,但是非關稅措施和新的貨物貿易規則層出不窮。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需要進一步加強貨物貿易通關便利化水平,提高通關效率,真正做到讓符合規定的人員、貨物和資金快速自由跨國流動。引導企業自愿認定國際環境標準和國際勞工標準,加強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針對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實施統一的國民待遇,建立起真正公平和公正的市場經濟環境。
此外,自貿區的建設不僅僅要面對香港,還要面對東盟、韓日等周邊的國家,更要面對美、歐、日、俄等國家,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積極針對不同的國家采取不同的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發展路徑。
二是加強服務貿易領域的管理創新研究。
前海蛇口自貿區定位是現代服務業的改革創新,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管理模式需要在自貿區內進一步探索,研究和學習具有國際標準的新型服務貿易談判模式、承諾模式、管理模式和統計模式,提升世界服務貿易合作規則制定的話語權,以此推進深圳乃至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化發展。在服務貿易領域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限制、逐步放寬自然人流動、鼓勵深圳服務企業走出去、建立權威的服務貿易管理機構、加強服務業的相關立法建設、政府加強服務業對外開放中的安全管理。
三是提高外資引進和利用的質量。
前海蛇口自貿區還要充分利用深圳引進和利用外資長期積累經驗,繼續吸引外資服務業在自貿區內的發展,又要建立起自身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產業,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
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領域的外資開放,充分利用即將出臺的新外資法,優化投資環境,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通過合資企業的經營方式,學習國外服務業的先進管理經驗,提高自貿區服務企業的競爭力,通過服務業和制造業的關聯性,將先進的服務理念推廣至整個價值鏈、產業鏈和創新鏈之中。
專家簡介
劉偉麗,黑龍江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士后,深圳大學自貿區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學中國質量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深圳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教授,承擔多項國家和省部市各級課題,在自貿區、質量經濟、國際貿易和世界貿易組織等領域頗有研究。